以实验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依托校内教学实验室、学科平台以及校外教学基地,构建了“一条主线、四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并着重彰显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1.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学科基础实验→工程素质训练→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习→创新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有机串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2.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四个模块”。
设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践)课,并将实验课程归类,组成“公共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创新训练模块”,见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
“公共基础模块”由专业科学公共基础实验课和分析技术实验课组成。专业科学公共基础实验课涉及微生物、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营养和毒理学等实验内容;分析技术实验课包括仪器分析及现代分析技术。
“工程训练模块”由工程技术训练实验课、设计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组成。工程技术训练实验课包括通风与气力输送技术、物料干燥技术、分离技术、挤压技术、粉碎技术、CAD绘图技术、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等共性工程技术内容;设计训练包括食品机械基础课程设计、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一系列工程课程设计。工程实习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包括制米工、制油工、 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等10个工种的培训及职业鉴定。
“专业方向模块”模块包括粮食工程、油脂工程、饲料工程与检验、粮油贮藏、食品工程(肉蛋奶饮料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检测等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及其相关实验内容。
“创新训练模块”包括科技创新训练课、毕业论文(设计)及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等。
3.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实验内容涵盖“三个层次”。
本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分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是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特色的,同时体现:
(1)优势学科、教学基地对中心实验教学的依托作用。专业方向模块中主要是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粮油特色为基础形成的。工程训练模块体现了该学科在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工程技术的优势,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学科平台和教学基地是开展专业实验、创新训练和工程实习的主要场所,成为中心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验教学课程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依托,同步安排。
(3)科学研究为实验教学所用,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学生以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方式,完成创新训练。
(4)创新模块的设计,将以往分散的各种学生科技活动,重新组合,统一安排,成为创新模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单独设立创新训练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创新训练;将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操作具体化、规范化。
图 1 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

图2-2 实验模块示意图


